炉火千年不熄的陶瓷古镇——2012年陕西铜川陈炉古镇自助游攻略
陈炉古镇景点介绍
◎
(鸟瞰古镇 摄影:爱啃老玉米)
从铜川王益区火车南站过涵洞向山驱车十多公里,就到了中国陶瓷古镇---铜川陈炉镇。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这四大窑系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而享誉华夏,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金元时期后,耀州窑的中心从黄堡转到了东边十几公里的陈炉,后者“炉火千年不绝”,是国内唯一遗存的耀州窑烧造基地。镇上四处可见瓷片铺路瓷罐堆墙,还有数代废弃瓷片堆积而成的 “文化层”,好像瓷器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址: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东南30华里的山巅上。
门票:无
开放时间:全天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镇上有卫生院;银行、医院、加油站在铜川市区有。
景区联系电话:0919-7482099 0919-3185751/3185750(铜川市文物旅游局)
景区官方网址:http://chl.yintai.gov.cn/ 印台区陈炉镇网站
古镇景色看点
文化层
陈炉制瓷历史延续了近千年,炉火一直不断,烧窑废弃的瓷器比比皆是,岁月荏苒,这些废品便倾倒成了一座座瓷瓦山(考古学上的文化层)。文化层里面堆积的都是瓷片,越往底下年代越久远,越往上越接近于现代。像这种瓷片堆积起来的瓷瓦山,陈炉到处都是。
瓷片铺路
陈炉地处山坡,镇民来往道路长年雨水冲涮破坏,需要补修;冬季积雪,坡陡路滑,也需要铺垫防滑,于是,这些废弃瓷片便派上了用场,成为防冲、防滑的上乘材料。善于创新的陈炉人,在瓷片铺路上颇动脑筋,创造性的运用了这些废品,路面不仅铺设的整洁美观,而且镶嵌上了地名及“一路平安”等吉祥文字和图案。步行期间,不仅安全,而且赏心悦目。走在瓷片路上,还会使人亲身感受到古镇陶瓷文化的古朴和厚重。
◎
(“碎碎”平安 作者:佚名)
明代窑炉遗址
该窑炉是明朝时期的,类似这样的窑炉陈炉有很多座,如立地坡有金元时期的,水沟有明代的,对面永兴村还有清代的。烧制瓷器时窑炉的温度很高,可达1300多度,窑背上的砖都烧成琉璃状,很多人都说如果把这个砖作为咖啡馆的外墙砖是非常古朴与典雅的,以前从未到过中国的国际陶瓷协会主席——托尼法兰克一到陈炉就说:“真想买上一居民院,作为接待世界陶人的咖啡馆”。
罐罐墙观赏核心景区
陈炉人用废弃的匣钵和残缸摞起 “罐罐墙”,又在最上面一层罐罐里植树种花,将院落掩映起来。当地人用“层洞错杂苑花城”来形容,列为陈炉八景之一。著名作家贾平凹对陈炉的窑洞群落情有独钟,他写道:就这样层层叠起来,可谓人上有人,巷上有巷,墙壁是瓷的,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连地面也是瓷片儿竖着一页一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韵长,使人油然想起古罗马的城堡。
◎
(层层叠叠 摄影:轻骑射手)
王家瓷坊(陈炉民间工艺瓷厂)
以生产传统民间工艺瓷为优势的陈炉民间工艺瓷厂,是由王战军创办的,在这里,可以体验到最原始的耀瓷制作工艺,欣赏到精美的耀瓷产品。
联系电话:0919-7483623
李家瓷坊
李家瓷坊是在陈炉镇享誉百年的“桥上李家”瓷坊基础上,由其第五代传人李升科和其女儿李竹玲在1992年创办,是耀州瓷业的代表之一。由于成就卓越,父女俩都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主要以生产青瓷为主,用生产的青瓷将院落装饰起来,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十分美观。
◎
(耀州窑博物馆 摄影:佚名)
陈炉古镇周边景点介绍:
耀州窑博物馆
虽然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天下,但在瓷器进入鼎盛的宋代,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北方青瓷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博物馆下辖三个区域——展厅、唐宋窑遗址和唐三彩窑址。在博物馆里看完展览还能DIY,也算是一个惊喜。
地址:王益区黄堡镇
门票:免费(拉胚20元/小时,烧制高20cm以下40元/件)
开放时间:8:30—17:00
交通:在铜川市文化宫边坐6路前往黄堡镇,可以在博物馆门口下车。票价2元。
深度了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scene/3036/
玉华宫
今天的玉华宫已经成为避暑胜地和冬季的滑雪场,但峰峦叠嶂与飞瀑溪流之中残留的一座旧日离宫的遗迹,还会让人想起千年前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在这里打造的辉煌。
地址:印台区玉华镇
门票:41元(含玄奘纪念馆、石窟寺、冬季冰雕展区,或20元不包含以上三景点)
开放时间:8:00—17:00
交通:铜川北关汽车站有去玉华山的专线,票价8.5元,车程1.5小时。
深度了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scene/1203/
陈炉古镇出游地图
◎
陈炉镇交通方位示意图
陈炉古镇当地交通
◎
(墙头的等待 摄影:米丝李)
到达铜川
铜川没有机场,有火车站,但是6次铁路大提速后,后由于输煤运力缺乏且公路较便捷,于是取消了客运。因此外省游客先到达西安或咸阳,在乘坐汽车到铜川。
客运
铜川汽车站有发往西安、延安的车,也有发往咸阳火车站及渭南的班车到西安的车15分钟一趟,一种到西安城北客运站,票价26元,一种到西安火车站对面的省汽车站,票价29元。从延安发往铜川的班车停在印台区的汽车北站,如果要达铜川汽车站则可以乘坐1路或2路公交车到达。
详细见铜川长途汽车时刻表
◎
到达陈炉
铜川汽车站(王益区)往南一公里的大转盘处有发往陈炉的班车,铜川出发为7:30-19:00陈炉出发为6:30-18:30行车40分钟,票价5元。
自驾
西安——陈炉
西安——未央路——包茂高速——铜川——环黄公路——陈炉
咸阳——陈炉
咸阳——绕城高速公路——延西高速公路——铜川——环黄公路——陈炉
渭南——陈炉
渭南——s107——g108——航天城大道东段——京昆高速公路——X314——宜富路——陈炉
延安——陈炉
延安——包茂高速公路——、g210出口——铜川——宜上路——铜川
陈炉古镇当地住宿

(墙头的祈福 摄影:爱啃老玉米)
建议当天从铜川往返,铜川市区的住宿选择要更多一些。当地住宿条件不是很好,最好住在“陶家乐”(类似“农家乐”,当地人以制陶为生,不耕农,因此叫“陶家乐”),镇子里有十几家。也可以住在当地人家里,都是窑洞,地方宽敞,好招待人。 参考价位一天30元左右。
陈炉镇推荐:
陈炉村陶家乐
地址:陈炉陶瓷厂“八面窑”
该陶家乐今年5月2日开始营业,是集特色饮食、窑洞住宿、“手拉坯”制作工艺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它以陈炉陶瓷厂“八面窑”为经营地,8间窑洞分别以“陈炉八大号”标注。
铜川市区推荐:
铜川青雪贵宾楼
地址:铜川印台区三里洞路15号 标间158元 套间:260元
铜川宾馆
地址:铜川市红旗街黄金地段预订电话:0919-2660666
铜川饭店
地址:铜川市王益区红旗街25号
预订电话:0919-2183777
小贴士:陈炉曾经有瓷坊经营过陶家乐,提供吃和住,免费玩转盘,但现在某些瓷坊主人正逐渐放弃经营。除了整体环境不够好的原因,更因为游人的行为,比如好好一个膜吃一半就丢了,比如因为免费就在转盘玩很久,不顾后面其他排队的人,让经营者失去了信心。作为城里来的旅行者,是不是应该借此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呢?
陈炉古镇当地饮食
◎
(陈炉美食 作者:佚名)
当地的“陶家乐”一般都可以就餐,别忘了吃当地最有特色的“饸饹”。而在铜川区的选择会相对更多一些。
长丰特色小吃城
地址:耀州区长丰南路(近金鼎路)整个三层都是吃饭的地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快餐炒菜臊子面肉夹馍粥,到是非常的齐全。
龙之千禧
地址:在王益区体育桥斜对面向北一百米左右。
这里主要吃肉、牛肉羊肉非常有特色,缺点是服务态度不好,服务员叫几遍才能来,肉量少,价钱偏贵。
鸭掌门
地址:王益区、光明巷河提边向南一百米
里面的鸭掌和鸭翅非常好,味道正宗,肉能入口即烂,缺点位置有点偏,下午六七点左右去总是要排队。
特产小吃:
雪花糖
每年入冬雪花飘落时开始生产,因其糖块颜色白亮,牙咬糖块时,糖渣纷落,宛如飘雪,故名雪花糖,俗称渣子糖,是铜川久负盛名的传统食品。
油茶泡膜
在铜川的大街上,设有不少卖油茶泡镆的店铺和小摊。这种油茶,不是那种芝麻杏仁油茶,而是用家畜油和面粉炒成的一种油茶。它的历史久远,据知在清朝时期就有人卖,至今不衰,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饸饹面
铜川的饸饹好吃,就好吃在筋道上,吃在嘴里有弹性,你得费一点劲咬住扯一下,才能咬断它;铜川的饸饹好吃,还好在它的汤好喝,虽说有一点咸,但是这种用老料熬出来的汤味道很香很厚重,加上汤上面漂着油花儿,让你吃了饸饹,不由得也要把汤给喝完了。
推荐:南七饸饹
地址:印台区政府对面向南20左右从北往南数第一家饸饹,和铜川市第五中学十字路口往北五米左右店名叫南七饸饹两家都不错,都是小吃店服务不用说你晓得,缺点是环境卫生不好。
窝窝面
窝窝面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凡是品尝过铜川窝窝面的人,都为它丰富的原料、特殊的风味、考究的技术、精细的刀工而赞不绝口。许多人都以游览药王山、品尝窝窝面为快事。许多年来,铜川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现在,耀州会做窝窝面的有10多家,做的特别出色的是名厨师宋武存、顾学明、杨毓忠。
咸汤面
咸汤面是铜川特有的传统小吃,经济实惠,食用方便,人们喜作早餐。
推荐:老左咸汤面 地址:新区长丰市场,菜市场大棚下面。
增民咸汤面 地址:耀县,塔坡红绿灯向南走300米左右。
陈炉古镇行程规划

(黑陶做栏杆 摄影:爱啃老玉米)
铜川的主要景点有耀州窑博物馆、药王山、玉华山和陈炉古镇,铜川面积不大,是陕西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因此不会在路上花费太多时间。陈炉古镇离市区稍远可以考虑游玩后返回西安住宿,也可以作为去陕北的第一站,游览景点后赶往北面的延安。
陈炉古镇其他信息

(泥巴的艺术 摄影:常波)
陈炉陶瓷与耀州窑的关系: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它与当时著名的五大窑系,汝窑、钧窑、定窑、官窑、哥窑齐名。八十年代在黄堡挖掘出的窑场遗址再现了当时繁荣的生产景象。漆水河两岸,十几华里范围内,陶瓷作坊密布,窑炉遍地,史称“十里窑场”。以黄堡为中心,东边的立地坡、上店、陈炉,在唐代时就有烧制陶瓷的作坊,称为黄、立、上、陈。其实这几个地方烧制的陶瓷都属于耀州窑范畴。只不过黄堡、立地坡、上店均已因种种原因自然消失,只有陈炉延续了耀州窑的炉火,创造了炉火千年不熄的奇迹。
宋代这里设州,耀州窑从烧制工艺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达到了空前鼎盛的时期。由黄堡耀州窑博物馆中了解到,唐代中晚期有一项重要革新项目给耀州窑的成名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就是匣钵的应用。匣钵是用耐火黏土制成的圆形桶状器物,有盖,可象蒸笼一样层层摞起,匣钵尺寸高低直径大小可根据制造瓷器的大小来定,如烧制大的器物时还可用多个空心匣钵垒起来使用。它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陶瓷制造质量,避免了瓷器在烧制中釉面直接过火熏烤。因匣钵层层垒起,使窑炉空间容量得到了发挥,产量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革新后的耀州窑形成了以绿豆色青瓷为主的生产体系。从耀州窑博物馆看到当时烧制的青瓷器物造型“巧如范金”优美精致,釉质“温温如也,精比琢玉”。配以立体层次,灵活多变的浮雕、刻花,以及丰富多样栩栩如生的纹样图案。据考证耀州窑是最早将石板平面雕刻纹饰图案应用在圆形陶瓷器物上的。
耀州窑因为属于民窑,生产的瓷器以碗、盆、盘、罐、瓶、盒、瓮、缸、坛子为主,主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另有一部分奇物瓷器成为地方政府向朝廷进贡的贡器。因耀州窑生产的陶瓷器物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使它很快成为北方著名瓷窑。
陈炉镇矿藏资源:
陈炉镇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陶瓷古镇,与它有着丰富的制作陶瓷基本原料分不开,从地质上讲,这里属于沉积岩地带,蕴藏着大量耐火黏土、陶瓷黏土(又称坩子土),及制釉浆原料,同时还有大量原煤、石灰石岩层等矿产资源。从耐火黏土和坩土矿的堆积断层勘测厚度可达数十米,有的就是一座坩土山。制陶瓷原料储存量如此丰富,为陈炉窑火千年不熄制作出如此众多陶瓷器物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现今全镇年可生产坩土达百万吨,生产日用瓷、工艺瓷、工业瓷达1000万件以上。

(热爱这土地 摄影:满溪流水香)
陈炉窑炉分类:
陈炉虽说窑炉遍布多的数不过来,可细化分类为三行:碗窑、黑窑、瓮窑。这三行各自向后人传承手艺,互不干扰。当地人常说三行不乱。
碗窑:是以专门制作餐桌上使用的碗、碟、菜盒、盘称为碗窑。这里制作最大的碗可让小孩在里面洗澡,人称海碗。
陕西周边宁夏、甘肃、内蒙一带的村镇,无论是羊肉泡馍、水盆羊肉、葫芦头等小吃大多都是使用这里生产的直径有25厘米的粗瓷大碗,尤其乡村吃捞面,这种碗更是派上用场。这里还生产一种黑瓷小碗,主要用于红白过事蒸碗肉使用,别看它外形粗糙,但很是实惠耐用。
黑窑:主要是生产花瓶、茶壶、奇物、尊钵工艺品,这一行制作工艺要求高,也是最难的。如今陈炉做这一行的最火爆。
这里的匠人一方面仿制耀瓷精品,另一方面开发新品种。仿制精品里最精华的有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的倒流壶。倒流壶原物壶身高19厘米,腹径14.3厘米,壶底直径为7.5厘米,壶身浇有绿豆青色釉,壶盖与提梁、壶身连成一体,壶把造型为一凤凰做展翅飞翔姿势,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壶嘴造型正好是一只侧身卧伏的母狮,四肢着地,狮首回望,狮口大张,有趣的是母狮腹下有一头狮崽正在吸吮母乳。整个壶身造型精美,装饰栩栩如生,制作巧夺天工,堪称国之瑰宝。
倒流壶更重要的是有一玄妙机关。壶底有一个梅花状的小孔,喝酒时把壶倒过来从壶底梅花孔将酒加入,再把壶倒过来酒却不会自己流出来。其实倒流壶玄妙之处在于壶中有一个底部与梅花孔连接的注水管,他的高度正好达到壶盖下沿,酒的高度只要不超过它,酒就流不出来。倒流壶不论在艺术造型、科技含量均属于一流国宝珍品,如今陈炉黑窑行里仿制最多的就是倒流壶。此陶瓷奇物和凤鸣壶、公道杯组合在一起,装进古董箱成为收藏、馈赠亲友之佳品。

(精品六件套 倒流壶、公道杯、凤鸣壶、良心壶、爵杯)
瓮窑:是专门烧老瓮、水缸、大盆、罐、坛子的窑。烧制的主要为民间使用的陶瓷大件。
陈炉的瓮窑作坊在陈炉镇西边几公里外的一个山坳里,这里有几间很大的鞍子房,每间房里一边堆放大量泥坯、拉坯机和几个盛釉浆的老瓮都在这里,与此一墙之隔面积很大的房屋便是停坯房,成型好的大件毛坯在这里晾干修坯。修坯时匠人手拿木板、拍打瓮身,使其平整光滑即完成修坯。
瓮窑烧制的陶瓷粗糙,但陶工的劳动强度非常大,由其拉坯、装窑、出窑需要几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陈炉瓮窑生产的大件陶瓷制品坚固耐用,如今周边城镇居民盛水、腌菜、盛粮食、做酱油、做醋全都用这里生产的陶瓷制品。
陈炉原生态的手工陶瓷生产技术:
陈炉镇生产陶瓷有上千年的历史,制作陶瓷的手艺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据记载,陶瓷生产其制作之经过:“先于暇时深入山腹取陶土曝晒于旷野使之风化,移入圆池,引水浸之,架木耙耙之,渐成泥汁,曳入方池,蛰淀为泥,负运至陶场应用,做器者将泥揉成块,置于石轮上,相其出入以手造成器,晒干为坯,装如冶炉,以炭火烧之既成。”

(石轮拉坯 摄影:爱啃老玉米)
拉坯:
是陶瓷生产重要环节,陈炉技术高超的老艺人手工拉出的 各类器物无需用卡尺测量,个与个之间误差很小。拉坯成型仍采用传统石轮车手工拉坯。石轮是拉坯工作平台,它的旋转动力来源有二种,一是依靠小电机带动皮带传动石轮,旋转拉坯成型,这种动力来源只是拉中小型器物使用。陈炉镇生产大型陶瓷器物由其是生产大瓶时仍然使用最原始的动力来源,即主动石轮和从动石轮用皮带连接,主动轮平台边缘有一轮窝,匠人用一根2米多长的木棍,顶部被木横梁上的绳索套住,根部带有稍度插入轮窝,匠人双手反时针方向拨动石轮旋转,主动轮经皮带将旋转动力传给从动右轮,从动轮的匠人趁石轮旋转时撩水正泥拉坯。拉坯成型的器物毛坯要经过窑内晾干,待晾到半干时经匠人抬到石轮上修坯。修坯常用的工具是S形铁刀旋削,将不平处或厚薄不均的地方修平修光。再慢慢晾干即可上釉,装饰图案。

(碗坯蘸釉 摄影:孙力)
上釉浆:
釉浆原料主要成分是釉石、石英、长石等原料。经古老的石碾碾成粉末,按比例加水调成糊浆盛入大缸便可使用。陈炉陶瓷釉浆的颜色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酱色釉、铁秀红色釉。上釉时陶瓷毛坯体积小的采用蘸釉,陶瓷毛坯体积大的采用浇釉法。
陈炉最为壮观的是碗坯蘸釉,陶艺人选好天气,用担子将碗坯由停坯窑担到晒坯大场。一担毛坯的重量约有200斤,将几千只碗坯在大场上整齐排列摆放,站在窑背上俯看其线条韵律,宏大的场面真可谓劳动创造了如此精美画卷。蘸釉时匠人将釉浆盆放置毛坯边缘,执碗坯底浸没釉浆盆蘸釉,其动作中含有澎、涮、缀、提、均整套动作程序要快速连贯一气呵成,观看者真为其轻巧快捷的动作艰韧不拔的精神所折服。转眼蘸釉匠人便置身于众多碗坯迷宫之中。浇釉,体积较大的陶瓷毛坯上釉用浇釉法。浇釉通常几个人匠人同时工作。盛釉浆常用一口铁锅,铁锅安放在一圆筒匣钵上保持平衡,将陶瓷毛坯放在锅里,匠人手提马勺盛满釉浆,由上浇下,浇釉时动作轻盈快捷,釉浆浇在毛坯上要厚薄均匀自然。

(慢工细活 摄影:西安品味影像)
装饰与图案:
陈炉陶瓷的装饰手法有刻、剔、描、绘、刻花和剔花,最为特色的是在黑釉巨瓶上用此手法。匠人大多为女画工,厂方根据客户和市场需要设计好图案,图案有龙凤呈祥、牡丹、芍药、虎踞深山、福禄寿等。将图样绘于陶坯上用铁签按图刻出纹线,分出纹饰与底衬,再用竹片刀将釉面剔掉,剔掉部分厚薄要一致光滑,纹样立体层次分明,陈炉生产的黑釉巨型工艺大瓶高度可达2米多,直径近70公分,一个优秀画工精工细琢,一周时间才可完成一件成品。
目前陈炉刻花最多的是为酒厂生产的黑釉陶瓷酒瓶,数量非常多,每天偌大的停坯窑里几十个女画工头带手帕、腰系围裙、一个马凳、一把刻刀,拉家常中完成了手中的活计。
描绘手法主要用于民间使用的碗、碟、盘、菜盒、枕头等陶瓷器皿。颜色主要为蓝色。画工有男有女。这种描绘手法对图案没有绝对要求。全凭画工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主要图案有各类花草、十二属相、飞禽鱼虫,一个高产的画工每天可画各种图案白瓷蓝花碗1000只以上。
陈炉古镇当地视频
根据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后记拍摄 贾平凹/配音 董文强/配乐
陈炉古镇出游参考

(享受 摄影:左岸私人摄影)
贾平凹《古炉》
《当代》年度长篇小说奖日前评出2011年年度五佳与最佳,贾平凹《古炉》首当其冲,夺得桂冠。书中叫古炉的村庄。那里的山清水秀,树木繁多,野兽活跃,六畜兴旺,村人们保留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仿佛几百年来从未被扰乱过。后来直到1967年春,这个宁静的村落,演变成了一个充满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小说中作者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读者面前,对这场历史大浩劫进行了深刻的人文解读。
陈炉印证了《古炉》中的干净、平和,村民是朴实、憨厚的。《古炉》中复杂的村民关系几乎都是时代造就,“文化大革命”的本身是一个大熔炉,将整个古炉村置于腹内慢慢熔炼,熔炼了每个人的人格,更熔炼了一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古炉》写的也许不仅是乡土中国的“文革”,更是几千年来中国朝代更迭的活生生历史,从中可以找到你、我、他,谁都在其中,一个都没少。
在人性恶极端膨胀的年代,显现着乡土中国存在的顽强,宽广、深厚,以及爱与善的强大力量,成为古炉(英文“China”,“中国”之意)这个村庄、这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与希望。
参考链接:贾平凹新小说耗时4年主要讲述少年经历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77eb8a0100rkpl.html
《千年窑火中的秘密》纪录片
该片主要探访有关耀州青瓷的千年绝密。在寻找的过程中,力求镜头表达记录的生动性、丰富性,一一展现了“一轮旋转地浮空,范土为形物象工”的制坯情景,“和土为坯,转轮就制”的传统制瓷手工技艺,“依山排布,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风貌,宛如油画般的罐罐墙、瓷片路,以及陈炉古镇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等。
攻略制作队伍
顾问:孙力
摄影:孙力 轻骑射手 爱啃老玉米 满溪流水香 米丝李 常波
行者:0
本攻略最后修订时间:2012年08月24日
more该地其他相关攻略
-
2015陕西榆林横山牛王会自助游攻略
阅读:24100次 评论:18条
-
2014年陕西西安周末自助游线式攻略
阅读:36226次 评论:14条
-
陕西汉阴县凤堰古梯田自助游攻略(2016年修订版)
阅读:88596次 评论:26条
-
2014年陕西省户县东韩村农民画探访自助游攻略
阅读:18120次 评论:10条
-
陕西礼泉县袁家村自助游攻略(2014年修订版)
阅读:285684次 评论:18条
-
陕西西安郊区秦岭芒草徒步攻略(2015年修订版)
阅读:92466次 评论:10条
-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灵泉古村自助游攻略(2014年修订版)
阅读:46704次 评论:12条
-
2013陕西富平县秋收柿饼特色游攻略
阅读:62949次 评论:13条
为什么选择远方网攻略
远方网攻略制作流程

为什么选择远方网攻略
more您还可以在以下媒体看到远方网的作品
所有评论(14)最新评论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3-10-19 19:54:28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2-11-25 10:41:52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2-11-17 20:19:18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2-09-20 19:57:40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2-08-21 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