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县城东2公里处,由5座小山峰构成,为隋唐时期名医孙思邈晚年隐居的地方。明朝把他所撰写的药书刻碑5块立于山间。山中还有历代石碑100余块,隋唐时期的石窟7龛以及唐代造像和元代壁画等珍贵文物。
景点信息
地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城东1.5公里处。
门票:40元/人。
开放时间:8:00~17:00
交通:从西安乘耀县方向的长途车可以到达。
药王山石刻方位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为药王孙思邈栖隐故地与纪念场所,自唐迄今号称名胜。这里五峰环拱,古柏苍翠,殿宇轩昂,自有其天然奇境。山上尤以年代久远、内容丰富的历史古迹和珍贵石刻而闻名于世,是中外向往的医史、石刻艺术博物馆和朝山圣地。
药王山历史悠久,代有修茸,历经沧桑,盛名日增。山上有金元古殿和大型元代壁画,有药王祠殿、塑像及歧伯、扁鹃等十大名医泥塑,有唐太宗登山御道、拜真台及药王手植柏、太玄洞、晒药场、洗药池、聚虎坪、遇仙桥诸古迹。药王山石刻遍布全山,有隋唐摩崖造像、北魏以来的大量造像碑与记事碑,还有石塔、石棺、石兽、石牌坊等,造型生动,刻工细致,书画精美,文采斐然,是研究书法、绘画、雕塑及佛道医史、少数民族史和地方志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六年(1572年),人们把孙思邈所著的药书,刻于五通碑石,立于山上,“药王山石刻”因此传名。现存有历代碑石100余通,大都与孙思邈有关。山上建有药王殿,殿内塑有孙思邈坐像,像后有一巨大石灰岩溶洞,相传是孙思邈为民治病之处。大殿之东,有隋唐时开凿的石窟,窟内有佛龛7个、北魏至唐造像碑多通。山上有元代建筑的庙宇。现在,该处已辟有造像碑石陈列馆供参观。
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分布于山之东南隅东西长20多米的崖面上。现存 7个洞窟、23个佛龛,共43尊造像。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圆雕制作时代自北周唐、宋直至明清。石窟造像中以第 2号窟的北周弥勒像最为精美,高 3.3米。唐代造像11尊,均属盛唐时期,其中第3号窟第5龛的菩萨像,造型颇佳,属药王山造像中的上品。
药王山石刻丰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处,佛龛二十三个,造像四十五尊。分别属于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北魏至唐代造像碑一百余通,大多为民国时期“耀县碑林”所藏珍品,三十年代已经驰名中外,其中最珍贵者当为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雕凿的《姚伯多造像碑》。除碑阴、碑阳两面上部凿龛雕作道像之外,四面刻造像记发愿文,两侧并刻供养人画像及题名。全碑刻文1200余字,详细叙述了造像名称,像主和供养人家世、姓名、身份地位,造像时间,宗旨,造像所在地理环境情况等等,是迄今所知同时带有明确纪年和具体造像名称的最早道像材料,也是同类性质石刻中字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对研究道教考古和早期道教发展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该碑的书体特点是自由洒脱,不拘法理,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我国魏碑中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原存药王山的近二百通历代记事碑,是药王山历史的石质详细历史档案。其中金大定九年重刻宋元丰四年(1081)的《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祠记碑》,对研究药王山的沿革、地貌、形胜及孙真人隐居旧址、生平事迹、传说等有非常宝贵的史料价值。特别重要的是明隆庆元六年(1572)刻立于药王大殿的孙思邈药方碑《千金宝要》、《海上方》,为药王山的镇山之宝。
立于北道院中央的延昌寺石佛塔,年代久远,造形精巧,记载了佛教兴衰的历史。陈列于南庵金代大殿中的唐代石棺,代表了唐代高超的石刻艺术风格。从山门至北洞再到后山沿路的十二座石牌坊,象征着药王孙思邈的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万世流芳。
药王山林海茫茫,药香遍地,幽谷寂静,环境优美,风光宜人。正如清光绪知州顾曾火亘诗云“古柏千株翠作堆,城东佳气若浮来,非关黄白飞升事,胜概无如北五台”。
景点图片

药王山石刻外景

药王山山间小道

这是当年药王孙思邈捣药的地方

耀县魏书碑林

药王山石刻

药王孙思邈坐像

药王山一景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08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