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乡里·云上石屋 隐居乡里·山楂小院 隐居乡里·黄栌花开 隐居乡里·桃叶谷 天气预报 地图查询 火车查询 打折机票 住宿预定 站点帮助

走西口,难回首,长城水寒风夜吼——2013年山西右玉县杀虎口自助游攻略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1日 编辑:素心已闲 访问:26808 评论:11条 发表评论! 纠错!
所属地区: 山西 朔州 适合人群: 所有人 出游难度: 轻松
适合天数: 1天 花费预算: 100元 适合时间: 全年
可信标志: (本攻略已通过所有细节核实,读者可放心参考。)
攻略标签: 杀虎口 走西口 晋商文化 长城 右玉县 山西 ◎切换到无图简洁版


(风雪杀虎口  摄影:大山)

  消散了金戈铁马声,寂寞了塞外边关城。风驱走白云如牧野,唱不尽悠悠往事情。位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右玉杀虎口,雄伟壮观的古长城、鳞次栉比的烽火台、苍凉古朴的古战场,边塞的气质一直未变。只是,古代中国最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它所记录的最激烈残酷的历史,如今变成了岁月的尘埃,静静地定格在黄土地上。

  扼三关而控五原
  今天的杀虎口壮丽依然,满山遍野的秋色,少了冷峻,多了柔美。伫立在杀虎口的城楼上,东西山岭高耸对峙,苍头河干枯的河道由南向北纵贯其中,形成一条宽约270米的天然走廊。险峻的地形,天然的关口一目了然。杀虎口是中原地区去往内蒙古、新疆和蒙古、俄罗斯必经之路,有“扼三关而控五原”之说,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兵家驻防重地,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实际上,杀虎口从未出现过老虎,春秋战国至秦、汉、隋时,这里称“参合陉、参合口”,唐朝名为白狼关,起着抵挡突厥进攻的作用,宋朝叫牙狼关,也御蒙古大军于域外。仅是看到关名中张牙舞爪的“狼”字,就有一股冷嗖嗖寒气朴面而来,透出丝丝大漠雄关的荒凉与冷峻,传达着汉族或者说中原的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天然惧怕的心理。后来改叫杀胡口,关名上对胡人仇视和惧怕表现得直白而明了,杀气腾腾跃然纸上。康熙西征平定葛尔丹后,经杀胡口凯旋,为了安抚西北少数民族便将“胡”改为了“虎”,之后这里便一直叫杀虎口。   


(古道西风瘦马  摄影:贺老总)

  刀戈沉沙边城血
  在杀虎口的东侧,长城由塘子山向高处攀升,并连接北面的雷劈山,沿山岭由东朝西迂回过来,半月形的围墙将杀虎堡围在了中间。在杀虎口的西侧,长城依大堡山蜿蜒而去,消失于崇山峻岭中。如今的杀虎口被重修成了气势磅礴的一座雄关,走近了,会发现城墙底部砖头颜色和上面簇新的成色截然不同,原来下面的石头是以前留下来的,现在的城墙是在旧址上翻新的。

  “刀戈沉沙边城带血,关山度月古堡含悲”这幅书在杀虎关上的对联,道出了古关“紫塞金汤”的气势。战略地位重要的杀虎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都曾在此屯扎重兵,驻将设衙,严密扼守。特别是明朝建立后,为防御蒙古南侵,固守边防,修筑了万里长城并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大同镇(杀虎口)就是九边的重中之重,杀虎口成为明与蒙古土默特部军事对峙、战争的前线。


(边塞长城  摄影:耕耘)

  胡马南来汉市通
  “胡马南来汉市通,边墙犹自匝墩烽。折来何止三千里,独处长蛇寸寸封。”离杀虎口关城百米之处有两座连体城堡即杀虎堡和平集堡,从名字上就体现出蒙汉化干戈为玉帛,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转化。两座古堡分别为明清不同时期所建,两堡之间筑城墙连接,这种“连堡”的形式,在长城屯堡中不常见。经过连年的争斗,明朝中后期,在土默特部俺答汗的强烈要求和朝中有识之士的促使下,于隆庆四年(1570年)朝廷与俺答汗议和,开始“明蒙互市”。
  古堡逐渐开始由兵堡转变成一个商贸重镇,清朝时期达到了极盛时期,年解税银13万两之多,有“日进斗金斗银”之称。当时杀虎口堡城内的商人摆摊设点,有商店、旅店、邮政,有采购、加工、贩运的店铺作坊等上千家,蒙汉商贾云集,各种衙署、庙宇、学堂、牌楼遍布堡内外,宫观寺庙共有50多座,其繁华远近闻名,曾有着“小北京”的殊荣。

  杀虎口还是清代晋商发家的重要地方,开始是专为西征清军服务,随军贩卖军需物资,后来发展到与驻军及当地百姓贸易,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富绅,灵石县静升村享有“民间故宫”的主人王谦受、王谦和兄弟就是在杀虎口起家的晋商代表。他们的生意不仅在杀虎口做,而且还随军去了“口外”。康熙用兵准噶尔时,其西路军身后的军粮运输,就是由一些精明的晋商来保障的。他们以杀虎口为跳板,在做好清军后勤供给的同时,也繁荣了驻地、发展了自己,逐渐壮大起来。   


(岁月的洗礼  摄影:白英)

  西口长歌妹送哥   
  “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西口”之名便是如此得来。古杀虎堡右侧有一条毫不起眼的小道,就是著名的“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这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现保存完好的约有一公里,宽不足3米,路边已是荒草丛生。 明末清初,长期战乱使得各地田地荒芜,人丁流亡。不走只有死,走就可能活,杀虎口成为人们在无法谋生情况下一种无奈的选择。千百成群的人们,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出西口,去往广阔的内蒙古西部各地觅食求生。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梦想中的财富,冲出口外,耕商营生,繁衍生息,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在进入这条小路前,先要经过一座小桥,人们总是祈盼“走出西口,通通顺顺”,所以小桥取名为“通顺桥”。通顺桥是清代所建,小桥灵巧隽秀,是西口古道的起点,走西口的人一过了桥就表示着已离开了故土,远走他乡。当年“妹妹送哥哥走西口”就是从这座小石桥上过去,一直送到“大路口”的。送出去的哥哥们又有几多能回来呢?或许在外发迹,或许流落异地,亦或许客死他乡。据说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走到这里总是一步三回头,举目长叹息,最后狠狠心跺一跺脚,含泪而别,因此小石桥上至今留有走西口人跺脚的深深印痕。站在小桥上,眼前仿佛呈现出“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实在难留”的伤心别离场面,那一声声叮嘱,一声声哀怨,让人心头一阵难过。


(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  摄影:里格楞)

  古道雄关阅沧桑
  走一回古道,过一次小桥,亲身感受一次走西口,似乎能看到沧桑的历史。沿着蜿蜒的小路上山,在山顶俯瞰秋色中的杀虎口,山上层林尽染,秋意浓浓,远处的山峦叠嶂,近处的古老城墙,在秋色中更显气势磅礴,别有一番风韵。“杀虎口”虽仅三个字,却活化为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一段传奇,缔造出一部名闻天下的民族融合的厚重历史。那金戈铁马、万骑云屯的壮伟场面不见了;那商帮结队、舟车辏辐繁华的情景没有了;那春去秋回打工谋生的“雁行客”,埋头行走于草原各地的旅蒙商,满怀希望挟艺奔忙的铁木工匠塾师艺人消失了;那老树昏鸦、茅庐板桥的意境也渐渐远去,许多碑刻铭文已斑驳,关城边墙荒废坍塌,甚至荡然无存。

  曾经的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红颜挚情,都与古老一起埋葬,成为焦土。一把苍凉,将无边的晋北淳朴与内蒙粗犷释放在这一片热土上。历史如滔滔河水东流,带走一幅幅时间的片段,但却留下了民族、灵魂、精神的永恒。

(文字作者:白英)


此情古今皆同  摄影:白英


精美的砖雕  摄影:丰台老马


西口古道  摄影:白英


跨出了这一步就难再回故乡  摄影:里格楞


今日西口人  摄影:白英


晋商古道  摄影:白英


岁月的尘埃  摄影:大山


追忆  摄影:白英


西口暮色  摄影:白英


今日杀虎口  摄影:庆国


边关后人  摄影:白英


康熙像  摄影:老郭5010


平集堡门  摄影:丰台老马


长城下的人间道  摄影:超鸿

杀虎口景点介绍


(凝重  摄影:耕耘)

  地处晋蒙交界处的右玉县杀虎口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杀虎口城关是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7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几千年来作为军事重镇和商贾贸易通道的杀虎口,军事文化和晋商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西口文化。
  “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心还抖”。在“走西口”中,杀虎口是一个最关键的要塞,西口指的也就是杀虎口,“走西口”之名的由来便是“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之说,关内走西口的人要想去内蒙古谋生,必须经过杀虎口出关。
  右玉县在2000年前后对杀虎口进行了旅游开发( 当地政府为开放生态旅游将原本明代长城遗址进行部分拆除重建),引起了不少争议。如今,城楼、城楼两边300米左右的城墙均为拆后重建,但好在博物馆远去200米左右就是原生态了。墩台高耸,西风烈烈,站在长城之上,还是能引发阵阵感慨。

景点信息: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
  电话:0349-8062510  8062509
  门票:无(登临重建的城墙需5元)
  注意:博物馆冬天(11月~次年3月)不开放


(望乡  摄影:白英)

景点介绍:
  杀虎口:
  在右玉县城西北35公里处。还是外古代长城的一个重要天然关口。《朔平府志》里面记载有道:“长城以外,蒙古诸蕃,部落数百,种分为四十九旗。而杀虎口乃县直北之要冲也,其地在云中之西,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前世或今日杀虎口仍然又以重要的交通位置著称于世,京包铁路尚未开通之时,杀虎口乃是中原和漠南的通衢要道。杀虎口还以众多的人口,兴隆的商业,发达的文化,星罗棋布的古迹而远近知晓。
  外长城:
  明代所筑长城穿杀虎口而过,境内长城全长约84公里,古堡、烽燧林立,气势壮观,特别是杀虎口段,砖石砌面,筑有城楼、望台等,是明代抵御外来侵略的防御重地,也是清代晋商西出口外经商的主要“边防口岸”。
  杀虎堡:
  杀虎堡位于杀虎关东南1公里,由杀虎堡(当地人称作旧堡)、中关、平集堡(当地人称新堡)组成。杀虎堡在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周二里,高三丈五尺。万历四十三年,在杀虎堡南百米外又兴建了一座同样规模大小的新堡,名为平集堡。后来由于边贸繁荣和人口繁盛,在两堡中间筑东西两墙,将两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城池,二堡之间被围起来形成一座封闭的关,名为中关。整个城堡平面呈“目”字型。
  博物馆:

  右玉县杀虎口博物馆成立于1976年,有藏品2000余件。2006年,博物馆从右玉县城整体迁移到杀虎口,进行了主题为“历史的驿站”的规划布展,展示了右玉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西口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现与重新修建后的塞外古关杀虎口构成了一体。


(三十二长城  摄影:大山)

周边景点介绍

  三十二长城
  三十二长城位于右玉县杨千河乡,距离杀虎口约20公里,是明长城进入右玉后的第三十二烽台。这段长城因雄腾山岭之上, 山路崎岖,人烟稀少, 保存较为完整。

  云冈石窟
  距离杀虎口约60公里的云冈石窟是我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云冈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攻略详情见:http://www.likefar.com/route/6606/

杀虎口出游地图


杀虎口交通示意图(点击可放大)

右玉县旅游示意图(点击可放大)

杀虎口旅游景点示意图(点击可放大)

杀虎口当地交通


(土长城就在道旁  摄影:土楼村民)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界处,右玉县西北35公里,北距呼和浩特120公里,南距朔州110公里,东距大同85公里,与北京、太原都有高速公路相通。杀虎口直到今天仍是交通要道,从大同、右玉到呼和浩特的汽车都会经过这里,从新建的城门楼下通过。因此从大同或是右玉县出发到杀虎口都很方便。自驾车的话,由山西出发往内蒙方向路况比较好。

公共交通方式:
  大同出发:
  在大同长途汽车站搭乘往呼和浩特的班车,经过右玉杀虎口。每天约有15~20趟车,车程约2个半小时。大同长途汽车站位于大同火车站西200米左右,步行可达。
  大同长途汽车站
  地址:城区站前街(大同火车站广场西侧)
  电话:0352-6029790
  右玉出发
  在大同长途汽车站每天有很多班车到右玉县。右玉县到杀虎口就很方便了,有班车,或者搭乘去呼和浩特的长途车(7:20,8:20,11:00,12:30,14:30),经过杀虎口,车程约1小时。
  右玉汽车站
  地址:右玉县迎宾北路
  电话:0349-8032172
自驾车
  自大同出发,经G55二广高速,下S30左云/右玉出口走S30孙右高速,然后在右玉出口上211省道,再开约10公里即到。

杀虎口当地住宿

  杀虎口的商业街也有住宿,非常简陋,由于营业时间和质量的不确定性,还是推荐在右玉县城住宿,路也不远,各方面都比较方便。
  朔州龙祥大酒店
  地址:朔州市右玉县迎宾北街大转盘旁
  电话:(0349)8032000
  标准间:120元起  
  右玉县南苑宾馆
  地址:朔州市右玉县南环路龙门架往西200米(右玉一中西)
  电话:13934952507
  标准间:100元起

杀虎口当地饮食


(左为“插寒燕儿”,右为土豆鱼鱼  摄影:佚名)

  右玉盛产杂粮,小米和莜面熬成的叫做“和子饭”,莜面还可以做成“压饸烙”、“窝窝”、“坎卷儿”、“饨饨”、“含柴”、“抿八股”、“莜面栲栳栳”等各色特色美食。右玉盛产莜麦(也叫燕麦)和土豆,和莜面和在一起,把土豆磨成糊状再用特制的工具把面抿入汤锅内煮熟,盛到碗里再根据个人喜好配上点番茄鸡蛋汤或者炸酱之类的,就是“抿八股”了,可以根据自己口味调配咸或者甜,十分可口。

  土豆鱼鱼则是莜面和土豆的另外一种搭配,炒着吃既是菜又像是饭,莜面鱼鱼的制作方法也很神奇,纯靠精湛的手势将莜面搓成条状,慢慢用手揉搓,用巧劲挤压出无数酷似小鱼的莜面“鱼鱼”来,据说熟手能一只手掌下同时搓5、6根甚至更多的莜面条,制作莜面鱼鱼的速度极快。最后将土豆切成块和莜面鱼鱼和大蒜叶子一起炒熟,有时候加入茄子或者别的蔬菜,土豆口感酥烂而绵软却不散形,莜面软糯而有嚼劲,味道特别香。
  羊杂汤则是到右玉不可错过的经典美食,物美价廉不说,滋味着实鲜得紧。正宗的羊杂汤里面有羊头、羊腿、羊蹄以及肝、肺、肚、肠和血等,收拾干净的羊杂放入锅里煮熟后捞出来凉着,将羊杂切成细碎的小块,再用羊尾巴煎成油或者干脆就用当地出产的胡麻油放入辣椒、花椒、葱、蒜、陈醋等各色调料爆炒一下,加水,加入羊杂,再加入土豆面做成的细细的透明粉条,煮熟就成了闻起来香,吃起来鲜美无比的右玉羊杂汤。
  右玉黄米做成的油糕香、甜、软、糯,里面可以是菜馅或者豆沙馅,很多人吃一次就会念念不忘。右玉人还能把白面捏成各种飞禽走兽的样子,蒸熟晾干后插在沙棘枝上挂在屋内,叫做“插寒燕儿”,据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由寒食节演变而来。

  将发酵的白面配适度的碱,擀成两片,配熟好的胡麻油缠住绵糖做成“瓤”夹在当中,再用刀把“片”裁成条状小块,中间切割出一条缝来,将两块串缝翻出,下锅炸熟就是“大头麻叶儿”了,吃起来香甜可口。

  右玉县各种餐馆很不少,推荐以下小馆,在当地口碑都还不错:
  乡土情  地址:迎宾北路附近
  三子粗粮馆  地址:迎宾北路中国步阳集团附近

杀虎口行程规划

  杀虎口走走逛逛拍拍照,参观一下博物馆,来回有一天时间足够。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去三十二长城看看,那里还没经过旅游开发,更原生态一些。

杀虎口其他信息


(平集堡的古桥  摄影:老驴头D40X)

  关于“走西口”

  走西口是指明,清至民国初年,由长城内的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居民因经商或谋生而向长城外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活动。
  “西口”来由
  “口”原指明长城的关口。明朝和蒙古通关互市后,这些军防关口变成汉蒙贸易的通商口岸,其中两处最重要,一是河北省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另一个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但关于西口的位置,有争议,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西口”并不专指杀虎口,张家口以西,晋北、陕北与内蒙交界的长城沿线各关口皆称为“西口”;然而杀虎口是旧时山西省中北部居民通往内蒙古中西部(绥远省)的一条必经之路。
  1893年,俄国人、蒙古学学者波兹德涅耶夫在内蒙古旅行考察时写道:“我在归化城曾多次见到官家的运输车辆上所标的地名都是‘西口’,这一名称也同样出现在当地驻军的号衣上。”俗语说“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到包头。”指的就是从张家口到归化城、多伦到包头。西口通常指的是归化城以西,亦称口外,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绥远省)。
  苗头
  明代中前期,被朱元璋赶到漠北的北元政权长期与明朝敌对,长城各关口戒备森严,直到1571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合议,双方始通关互市,与此同时,开始有少量内地汉人私自越过长城去蒙古谋生。
  清兵入关后,将蒙古视作同盟,为了隔绝蒙古和汉人的联系,清朝封禁蒙古,禁止汉人私自越关,沿长城北侧划了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里的禁地,以分隔汉蒙。禁地内不准农耕放牧,每年烧荒,因此禁地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呈黑色,称为“黑界地”。
  这封禁并不绝对,顺治皇帝曾允许少量晋陜冀百姓去蒙地垦荒,但必须春去秋回,不可在口外定居,亦不准携带亲属,因此有一批春种秋归的“雁行者”。
  从明后期到清初,走西口已有苗头,但未成气候。
  第一波浪潮
  开始于康熙年间。这时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增加。在康熙推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爆炸增长,越发人多地少。此时朝廷放松蒙古封禁,开放部份蒙地,内地汉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口外。
  第二波浪潮
  从光绪年到民国。当时全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大批失地农民,连年灾荒迫使百姓移民。尤其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清朝急于募集巨额赔款,于是全面开放蒙地,向垦荒移民征收押荒银,交钱后可拥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同时为抵御沙俄蚕食北方边境,清朝号召“移民实边”,鼓励内地汉人定居边境。到民国初年,内蒙汉人数达300万人。
  大多数移民从事体力劳动:或佃地、或垦荒、或放牧、或受雇从事小手工艺,也有一部份从事商贸,全国闻名的晋商中,很大一部份是发家自旅蒙贸易。
  地理因素
  移民主要来自山西西部、北部和陕西北部,这些地区属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植被鲜少,土壤贫瘠,天灾频繁。比如光绪初年发生的丁戊奇荒,连续多年干旱使许多村落田园荒芜,颗粒无收。有山西民谣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而长城外的口外,是一马平川的草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最关键处是地广人稀,于是大量灾民迁往现在的内蒙古中西部河套平原一带(绥远省)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等,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包头市就是因为走西口的移民较多而形成为城市。
  影响
  走西口使得晋陜冀绥四地社会得到了融合,经贸得到了交流,文化得到了交融,也催生了社会变革的因子。并且导致了更多的汉族移居到口外,使得从绥远省时期的人口比例主要以汉族为主。“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二人台这样的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晋商和城市化
  大批的山西籍商人因为在包头、呼和浩特(归绥市)经商成功,从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商业群体-晋商,进而促进了山西重商文化、商业观念、经商风气的形成。
  早在康熙年间晋商就在蒙古出现,最初的晋商是跟随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清军做随军贸易,后来和沿途的蒙古人做生意。
  政策宽松后,越来愈多山西商人活跃在蒙古,其中从传奇人物乔家先祖乔贵发可看出走西口的晋商历史。
  乔贵发生于乾隆年,因生活所迫而去包头谋生,最初在当铺做伙计,十年后赚了些钱便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商号“复盛公”,多年苦心经营后成为包头最大商号,在走西口移民开发蒙地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复盛公伴随包头由塞外村庄发展为大城市,于是有民谣:“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另一大城市呼和浩特也和包头类似,作为货运主要集散地,在晋商的推动下成为内蒙一大商业中心。
  方言形成

  因为走西口主要是以山西省中北部、陕北一带居多,造成了现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还是使用晋语。同时在走西口的几百年间,也受到了一些蒙古语的影响,吸收了一些蒙古语词汇。由于各地晋语在当地的融合,也使内蒙古境内的晋语具有了一些不同于山西省内晋语的特色,内蒙古中西部的晋语在方言分区上,主要分属于张呼片,五台片和大包片。

  西口文化专题:http://xkwh.xinzhou.org/

  走口外——眼泪鲜血骨头铺成的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026f6b0101fdfq.html

杀虎口当地视频


杀虎口之兵争要冲

杀虎口出游参考

《走西口》

  明末清初之际,晋西北,晋中以及陕北等地区的百姓,向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的外长城地区迁徙谋生,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史称“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跑口外”。走西口从明末清初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历时近三个世纪,在我国移民史上写下了浓厚而沉重的一笔。
  作者:沈健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定价:26.00

攻略制作队伍

顾问:右玉县旅游局 0349-8021259

摄影:大山 贺老总 耕耘 白英 里格楞 丰台老马 庆国 老郭5010 超鸿 土楼村民 老驴头D40X

行者:白英

本攻略最后修订时间:2013年12月17日

为什么选择远方网攻略

1、专业的行者队伍与编辑团队坚持为自助游爱好者提供可靠的资讯服务,并且承诺永远免费!
2、保证推荐每一个地方时坚持客观公正。
3、来源鲜活,过程把关,所以你得到的信息最新鲜也最可靠。
4、发动群体的力量,让你获得出游攻略的同时也获得一份当地地主的免费咨询服务。
5、注册为远方网会员,您还将在每个旅游季到来时及时收到最贴心的出游推荐和指导。

远方网攻略制作流程

为什么选择远方网攻略

  本站所有图文以及视频内容免费供网友使用,不含任何商业用途。部分图文以及视频并非原创,请版权作者发现后第一时间联系网站便于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10-69070913

more您还可以在以下媒体看到远方网的作品

所有评论(11)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码:

more该地客栈推荐

more最近热门攻略

按性质分类查询攻略

人文地理(98)休闲度假(122)美食攻略(1)北京周边(49)上海周边(3)广州周边(0)

按地理分类查询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