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龙河 作者:清泉涧)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临桂县的白粘岭,流经阳朔县五个乡镇的二十多个村庄,在大榕树附近的工农桥与金宝河汇合成田家河,常年水质清澈,水流缓缓。遇龙河两岸山峰清秀迤逦,连绵起伏,形态万千,江岸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树木繁荫。遇龙河的水如同绿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鱼儿闲游,水筏飘摇,微风拂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静静的,轻轻的,是阳朔风景又一佳境。
景点信息
地址: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
门票:110 元
开放时间: 8:30-18:00
联系电话:0773-8822392(阳朔旅游局)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内服务设施比较完善。
食宿: 住宿可到阳朔县城内,客栈宾馆酒店较多。如:阳朔遇龙连升居客栈、阳朔连升居等。
交通: 乘车前往一般是骑自行车,游了遇龙河再去大榕树月亮山等景区。
周边景区:世外桃源、莲花山、美女怀抱、蝴蝶泉、大榕树、月亮山、鉴山寺、聚龙潭
旅游小贴士
阳朔的美食主要有:
1、阳朔田螺酿:这里的田螺非常特别。首先是大,最大的差不多有乒乓球大小了;其次是它的味道,完全不像螺肉本身的味道。
2、漓江啤酒鱼:阳朔一道亮丽的饮食文化风景,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大名如雷贯耳,如果不试一下就真的枉费到此一游。
3、全州黄闷禾花鱼:禾花鱼即稻田里放养的鲤鱼,因鱼喜欢吃飘落在水面上的禾花而得名。
4、荔浦芋扣肉:吃起来也有讲究,一般是一块肥肉一块芋头,芋头很粉很面,冲淡了肥肉的油腻味,让人感觉痛快。
5、桂林荷叶鸭:用莲藕塘里生长的青青莲叶,包裹鸭子,制成菜肴,清香可口,是一道"肉质酥"、"味清香"、"炸蒸型"的菜。
景区地图

交通方位示意图
景区相关资料
遇龙河古时称为安乐水,后因中游有著名的遇龙桥,改今名。遇龙河过古榕山庄、青渡水寨、抱朴园、鸡窝渡、矮山桥,由书童山入漓江,全长40公里。集雨面积158平方公里。河中筑有拦河坝,引水灌田,不能通航。
遇龙河主要游览景点有:富里桥、遇龙桥、归义古城遗址、仙桂桥、旧县民居群以及"小漓江"风光等。
富里桥横跨乌龟河,系阳朔县著名古桥,为料石结构单拱桥。富里桥全长30米,宽5米,高10米,其始建年代已无考。倘若站在遇龙桥上远眺的话,但见上游之金龙桥、富里桥依次横跨在遇龙河两岸;而下游之旧县村一带的山峰气势磅礴,有如万马奔腾一般,蔚为壮观。
遇龙河畔的阳朔胜迹--旧县村。旧县村约建于1400年前,唐武德四年至贞观元年(公元621~627年)曾在此设归义县。旧县村最值得观光与游玩的,便是旧县村之古村落与民居了,而这一景致,也可以说是整个遇龙河景区的精华。
旧县村之村落民居古色古香,曲径通幽,其建筑多马头墙、青砖黛瓦、坡屋面,特别是其入口,宽厚而光滑的大理石砌筑而成的门楣、门框、门槛和础石具有非凡的气势与质感。旧县村民居前还陈置有几处成对的石刻雕塑,雕塑上镌刻有祥云、龙凤、狮子和鱼儿等吉祥图案,此外,它还有"禹门"字样的建筑牌坊。

(遇龙河 作者:清泉涧)
到桂林,不游漓江,是一种遗憾;到阳朔,不看遇龙河,更是可惜。
遇龙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遇龙河素有"小漓江"之称,特别是遇龙桥以下,至与金宝河汇合的合山江口约12公里这一段,群峰叠耸、绿树丛生,田野纵横,村庄错落,可以观赏到遇龙桥、犀牛望月,穿山古寨、归义城遗址、五指山、双流口、骏马凌空等风光胜迹。
遇龙河以山青水碧竹翠桥奇村巧而闻名于世,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也是阳朔风光的最好体现。遇龙河一般宽度为30一60米,其长度约44公里,水深处达七八米,浅处只能齐腿肚。徒步旅游遇龙河,欣赏美丽的阳朔风光是赏这条"小漓江"的最佳方式。
遇龙河两岸青山连绵,造型各异,百态千姿;一路翠竹夹道,绿树成行,芳草萋萋;而若遇晴日,则蓝天白云,碧水绿草,开朗而明快;若逢雨天,更是雾绕云遮,百媚千娇,将阳朔风光表现的淋漓尽致。假若把漓江比作风情万种的大家闺秀的话,那么,遇龙河就更应该是小家碧玉了。
走进遇龙河流域,你不但看得到"精缩"了的漓江山水,还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村落,十分风趣的水车,造型各异的古桥。这是一条很有文化品位的河,有水、有山、有竹、有草、有桥梁、有水车、有建筑。其透视出来的历史氛围和岁月沧桑,明显要优于漓江好一派奇美的阳朔风光。
如果你从阳朔镇出发,遇龙河奉献上的第一道风景,便是富里桥。富里桥宽5米,全长30米,高约10米,青石砌成的桥拱成大半圆形,倒映在水中,是一个鸡蛋形的模样,宛如大姑娘那张明朗的脸,十分别致。

(遇龙河 作者:清泉涧)
桥的两岸,是百顷良田,微风吹过稻浪翻,白云走处碧波滚,景色宜人。桥的两头,长着两株古树,仿佛如桥的两个卫士,风雨同舟,与富里桥一齐在这遇龙河畔成为一种不朽。由于富里桥呈大半拱状,从桥的一端孔下往另一端望去,那青山绿水、白墙黑瓦一概映在水面,框在桥中,仿佛如山水画在水月中重现,典雅素净,很是耐看。 富里桥建于何年,已经无法考证,估计与金龙桥、遇龙桥、仙桂桥等名桥所建年代相差不多,因为这九曲八拐的河流,只建一座桥显然是难以通行的。过了富里桥,顺着遇龙河往西北方向而去,没有多久,便可看到遇龙桥了。
遇龙桥建于明代,可见遇龙河的叫法,最早也是从明代开始的。这座桥,可以算得上阳朔县境内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了。它长约60米,宽5米,高9米,单孔跨度为18米,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加修了石栏,栏上花鸟鱼虫,龙凤呈祥,十分精美。远处看去,这遇龙桥桥身壮实高大,古藤缠绕,野花装点,巍峨而壮丽,很有男子之风范。
站在遇龙桥上看四周风景,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上游一河相串的金龙桥、富里桥,如孪生兄弟一般,历历在目。那山、那田、那水、那树,像沙盘上的作品,在两岸依次排列。太阳照在水中,拉成一条直线,仿佛为遇龙河开了一条金色的拉链,水中那闪闪的金光,很像一条金龙在潜游。我们不知道先人在建这座桥时,是否也看到了这种景象,或许,遇龙桥的来意,便是如此的吧。
转身向下游望去,群山奔腾,村落点点,稻田簇浪。桥下有一洄水潭,如镜的碧水映着东岸的村庄。那村前的古榕,那黄墙青瓦的农舍,那一条条纵横的街巷皆历历入目。更有趣的是这墙、舍、道全由半米见方的古铜色石块垒成。连伸入水中的砖头,也是如此。 那深潭,那古榕,还有那村落,加上遇龙桥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最好写照。只不过马致远先生没有看过遇龙河的景致,倘若看了,怕是那首诗会写得更好些。
遇龙河的历史悠久,表现在一处遗址之上,这遗址,便是归义县遗址。据《阳朔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从阳朔县分置归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归义县入阳朔。

(骆驼过江 作者:骆驼拍拍)
至于归义县的含义,社会上有多种传说,并无定论。但有一种说法是比较正规的,那就是"统归大义,诚服皇道"。可见归义县从阳朔分置,并不是很正统的,也许是因为割据,也许是因为造反。
遗址现占地约4万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个不小的县城。当然,今天任何一个乡镇都比它强多了。如今整个"县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两户人家。归义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却给遇龙河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那古井边的石栏上刻有"寻旧,二字,但今天的遇龙河已经全新了。
出了归义县旧址,便到了遇龙河上又一名桥--仙桂桥。仙桂桥规模虽然不如前面两桥,却有些历史。因为离归义县旧址不远,因此,人们叫它"旧县桥"。可见当年也是交通要冲之处。
这仙桂桥为广西区内现存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桥虽不大,但风景宜人,也是遇龙河的一处胜景。到遇龙河,这三座桥是不可不看的。
阳朔遇龙河风景区包括沿河两岸的带状景致,阳朔遇龙河是一卷画轴,两岸山峦百态千姿,河畔翠竹叠嶂,蕉临四季常青,沿岸地稻田一年四季颜色不断变化,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地绿,诗情画意尽显其中。遇龙河地水清得见底,蓝得透亮,伫立江边,你会觉得它是头顶上那万里无云的天。其中最令人流连的还是遇龙河上的两座古石桥--遇龙桥河富里桥。其中遇龙桥雄健壮美,它河旧县遗址附近的仙桂桥一样,都是无浆干砌的单拱石桥。遇龙河上大大小小的石桥、木桥,还有河中的二十八道滩,河畔的引水灌田的竹筒水车、岸边的古榕掩映的农庄,庄旁石阶层荡衣的村姑,垂钓的老翁,碧潭上嬉戏的鸭群和光腚的玩童,村舍间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幅充满乡土风情的油画,好一幅"人间仙境"的绝妙图画!
遇龙桥
遇龙河上一石拱桥,位于白沙镇遇龙村旁,明代所建,桥长60米,宽5米,高9米,跨度18米,全用石头砌成,未用灰浆,历经数百年而无损,是阳朔县重点文物古迹。桥体巍峨壮丽,石桥两侧爬满青藤,古色古香;桥下水悠悠,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担水、洗衣,月转星移,遇龙桥见证人世苍桑,却依然坚固如初。《刘三姐》中的第一组镜头就在这里拍摄。桥上立有《遇龙村抗战胜利纪念碑》,记述了当地群众在遇龙桥对岸朱家寨(又名天作寨)据守长达9个月,与日寇浴血奋战并取得胜利的英雄业绩。"文革"期间,该碑被捣毁丢入河中,1987年政府派人捞得下半残碑.并设法补齐重新立于桥上原位,供人缅怀。由于该桥所处交通便利,名闻遐迩.每天都有不少中外游人到此游览。
(遇龙桥 作者:寒江雪)
仙桂桥
遇龙河支流的石拱桥,是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桥高2.2米,长26米,宽4米。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桥体结构独特,桥采取极为罕见的并列砖法,用9组券石拱砌,共用石281块并列而成。八百多年风雨剥蚀和洪流冲击,桥体完好无损。
富里桥
距遇龙桥上游500米,单拱料石结构,桥面、栏杆、台阶均为方石构成,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桥长30米,宽5米,高10米,阳朔三大古桥之一。桥头各有古树一株,桥长与高大致相似,远远望去,桥拱与倒影相接,酷似一轮满月。立桥头观四野,青山环抱,绿水绕庄,一派南国风光。
周寨
周寨是个小村子,值得一看的就是村口流淌的清澈见底的遇龙河及不足十米宽的河面上高挑而起的一座石拱桥。这座桥已有200多年历史,又名旺福桥,是遇龙河上第一座古代石桥。桥面已磨蚀得很薄,但桥拱的半圆形还非常圆满.可以看出古代工匠的技术很是扎实。桥下有几位洗衣的农妇.她们仍在沿用古老传统的洗衣术,揉搓捶打,梆梆有声,问她们为何不用洗衣机,她们说"连洗衣粉都用不起,怎么用得起洗衣机",听起来恍如隔世。问村民们这遇龙河的来历.她们都答不出,只知道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些老故事:"前面这座五指山,山下压着孙猴子。它将在500年后被放出来,可以普渡众生……"听起来真像是走进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了。找到周寨,就等于找到遇龙河的上游,不过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景点图片

遇龙河(工农桥)景色 作者:骆驼拍拍

遇龙河(西牛塘)景色 作者:骆驼拍拍

厦堂寨码头 作者:骆驼拍拍

遇龙桥 作者:骆驼拍拍

遇龙河 作者:清泉涧

遇龙桥 作者:寒江雪

遇龙河景色 作者:骆驼拍拍

夕阳下工农桥码头 作者:骆驼拍拍

遇龙桥畔雨将作者:任侠自喜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12年0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