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乡里·云上石屋 隐居乡里·山楂小院 隐居乡里·黄栌花开 隐居乡里·桃叶谷 天气预报 地图查询 火车查询 打折机票 住宿预定 站点帮助

掩埋不住的历史辉煌——遵义杨粲墓介绍(附图)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24日 编辑:远方小驴 访问:9992 评论:13条 发表评论! 纠错!

  在遵义,你如打听杨璨墓,十有七八会失望。但你若问皇坟嘴,很多人都会告诉你:知道。我就是这样找到杨璨墓的。

  在距遵义城南十多公里的湘江边上,有一处被当地老百姓视为皇坟的地方,在历史上曾是播州土司王杨氏家族的墓地。原来叫“官坟嘴,因杨氏墓地而改名为:皇坟嘴。

  我一路打听,坐到深溪的车在平桥下车后,又沿河边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才来到一座小桥。过了桥,有一个小村子,我沿着田埂又走了一段路,见不远处有一个红门高墙大院,便去大院旁的一户人家打听。叫了半天门,一位中年妇女从二楼的窗户探出头问:你是来看杨璨墓的?几个人?“就我一人。”我答到。又等了一会,只见她拿着一串钥匙稀了哗啦的下楼来。对我说:走吧。参观费两元。我跟着她穿过一小段菜地,来到大院的红铁门旁。她收了钱,把门打开后,对我说:你自己进去看吧,我还有事,看完了,把大门锁上就行了。我乐得一个人慢慢参观,只是这种方式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我从大铁门中的小角门,进了院子。院子很大差不多有四五个蓝球场那么大。草坪很干净整齐,正对大门有一很宽的石板路,路正对着的是一个大圆弧状的土堆。土堆正面有两个大石门样的白沙岩石条筑成的门口。两门中间是一个石头做的非常精美的花盆和盆架。在两边的石壁上还有武士的浮雕像。这就是播州第十三代土司王杨璨夫妇合葬墓的地宫。

  我走进静悄悄的地宫。这是我见的最精美的石雕壁画的地宫了。所有的人物;花鸟;图案全部是白沙岩石条建筑和雕刻的,据说最大的石块有三千多公斤。地宫有两个墓室,右边是杨璨的雕像,面向墓门,袖手而坐,左边的墓室是他的夫人,体太胖胖的,气定神祥。棺床置于后室中间,四周垫有园雕龙头,两侧是交股的龙身及龙尾,鳞甲毕露,须眉宛然,活灵活现。

  有两幅浮雕让我浏涟忘返。一幅是,供桌边垂下的石雕花桌布,象真的丝绢一样,轻绣镂空。让人不禁想轻轻抚摸。还有一处是:童子启门,在地宫的南北两壁各有一幅。那梳着卷发的启门童子,神态自怡的微露笑容,纯厚天真非常可爱。他身穿圆领拖地长衫,腰束花带,袖手站立,半身露在门外,好像欲出又进的样子。在这华美的地宫中,这千年前的石雕,仿佛要从石壁上走下来,我好像来到梦幻之中......

  杨氏家族自唐末入播,前五代土司王是草创事业时期,寂然无于世。至北宋初开始谋发展,到杨璨当政时,外而孝忠南宋,内则励精图治。出现了播州盛世。所以有海龙囤的战略军事古堡的建筑,所以有疆土扩大到整个贵州乃至湖南的湘西。杨璨墓的辉煌,正是这盛世的缩影。

  我注视着着墓中杨璨的雕像,看着这位第十三代适才繁盛播州的土司王,想起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话。在此,不知是杨璨创造了播州这段辉煌的历史还是历史中必然要出现杨璨......

景点信息

  地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北距遵义市10公里。
  门票:2元。
  交通:1、在南门关(舟水桥)乘坐到团溪方向的班车,在皇坟下,再步行15分钟的山路,即可到达。
  2、舟水桥车站旁边有许多载客的私人摩托车,到杨粲墓10元往返。

旅游小贴士

    墓室大门平常都是关闭的,可以去找墓室前面的一户农家,请他们开门,门票也由他们代收。

杨粲墓方位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杨粲墓,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北距遵义市10公里。建于南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1年)。结构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最大的一块石料达一万二千余斤,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方法固定。占地面积50.1平方米,在西南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中居于首位。

  杨粲墓的平面布局是南北两室并列,为夫妇合葬墓,南室墓主是杨粲,北室墓主是他的妻子。两个墓室结构大致相同,均由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中有过道相通。通长8.42米,前室宽8.04米,后室宽7.53米。棺床置于后室中间,长3.42米,宽1.84米,高0.43米。四角垫有圆雕龙柱,两侧为交股的龙身和龙尾。后室墓顶各有一方形藻井,当中分别镌双钩"庆栋"(男室)、"德宇"(女室)字样。两室墓门的高度、位置、装饰基本相同,安有仿木构单页门扉,可以开阖关锁。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祖籍山西太原,为杨端第十三代孙,杨轼之子,幼年过继伯父杨轸为嗣。据宋濂《杨氏家传》说,他是宋代名将杨业的后代,于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1204年)袭职,称播州安抚使,当政四十余年,是黔北最大的统治者。杨粲对外反对金人入侵,对内实行“不事苛求”,采取了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播州人民的劳动,经济有显著发展,出现了“土俗大变”、“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好局面。前人撰写播州历史,多称杨粲“功在国家”、“德被生民”。据《遵义府志》记载,杨粲“性豪放,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急。大修先庙、建学,养士,是杨氏家族的全盛时期。

  杨粲墓修建于宋理宗淳祜年间(公元1241~1252年),平顶双室,用白沙岩条石砌成,无灰沙粘合痕迹,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办法固定。占地总面积64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南北两室并列,每室包括墓门、前室和后室三个部分,中间是过道,通长8.42米,前室宽8.04米,后室宽7.53米,两室对称,内容大同小异。棺床置于后室正中,长3.42米,宽1.84米,厚43厘米。四角垫有圆雕龙头,两侧为交股的龙身和龙尾。由于多次被盗,墓葬晶幸存者不多。但从已出土的铜鼓判断,国内罕见。

  杨粲墓在结构上体现了我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墓内的石刻艺术令人钦服。这些石刻装饰分人物、动物,花草、器物、图案五类。技法以高低浮雕为主,间或加阴线刻。28个人物造像形象生动,神态逼真,以四尊武士为最高,平均1.54米,四尊力士最矮,只有四五十厘米。墓主正面坐,衣冠楚楚,慈祥而又严肃。文官、女官均为立像,宽袍大袖,潇洒拘谨。武士顶盔着甲,力士两眼圆睁。最引人注目的“贡使图”,赤脚露体的“进贡人”,面目朴质沈鸷,卷发跣足,头顶装满贡品的贡盘,是一个少数民族贡使的形象。童子形态各异,被安排在这个等级森严的阴间世界里,再现了播州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动物花草,构思巧妙,体现了宋代艺术的特点。这些珍贵文物,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杨粲墓由于早年被盗过,随葬品幸存不多。1957年清理发掘时,在两室棺床淤土中,获得陶瓶、影青瓷碗、残铁三脚、带柄铜镜、"崇宁重宝"、"崇宁通宝"钱等文物。另在两室墓底腰坑内发现两具铜鼓,鼓面朝下,平放在铜钱上。男室铜鼓重12.25斤,通高28厘米,面径44.5厘米。鼓壁夹垫剪破的铜钱碎片,字多模糊,可辨识的有"元"、"通"单字,应为北宋哲宗所铸之"元通宝"。女室铜鼓重17.75公斤,通高30厘米,面径49.5厘米。两鼓胭、腰、足三段分明,胭部稍大于鼓面,束腰,足外撇,带状扁耳。造型凝重,纹饰精美,十分珍贵,已被定为南方铜鼓发展史上的八大类型标准器之一。男室铜鼓由于鼓壁夹垫有字铜币,可以明确地判断年代,这在已出土的铜鼓中实为罕见。

  杨粲墓最具特色的是在墓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石刻装饰。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花草、器物五类。雕刻技法以高、低浮雕为主,间或加阴线刻。有的细部还彩绘贴金,现虽已大部剥蚀,但仍可依稀辨出当年的豪华气派。南室后壁正中,为墓主杨粲的雕像,他头戴长脚幞头,身着朝服,正襟危坐,表情严肃。左右有龙柱互峙,前面有龙案(棺床),两边侧壁上,对称雕刻着文官武将,侍女童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还有一幅引人注目的"贡使图",卷发跣足的贡使,上身赤裸,只搭一条纱巾,下身着角裙,手脚戴镯环,头顶盛满珊瑚、珍珠、金玉的贡盘,反映了当时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另外,"野鹿衔芝"、"凤穿葡萄"、"双狮戏球"、"侍女启门"等浮雕均构思巧妙、雕工精美,极富生活气息。两室六座壁龛,仿木构建筑,门窗户壁、梁柱斗拱均为当时的建筑格局,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墓地周围还有清代郑珍墓、莫有芝墓、黎庶昌墓等,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
 

景点图片




杨粲墓由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中有过道相通。




杨粲墓里四角垫有圆雕龙柱,两侧为交股的龙身和龙尾。




精美的花鸟石雕壁画




精美的人物石雕壁画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08年06月24日

远方网声明

远方网所有攻略欢迎各类媒体转载,以实现在有限的人力下为无限驴友服务的目的,但在转载时一定注意:1、为了维护攻略的完整性请耐心下载图片并重新从本地上传,因为本站不支持图片外链。2、出于对攻略劳动者的尊重,请在文末保留来源和链接,这样在你无法及时更新内容时也可以方便驴友查看远方网不断修订后的攻略。远方网长期致力于为自助游爱好者免费提供准确可靠的自助游攻略资讯,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和远方网共同享有,需要进行批量内容合作的媒体或者可以提供攻略素材的作者欢迎联系本站edit@likefar.com QQ:506169810,注明:攻略合作。

所有评论(13)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