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乡里·云上石屋 隐居乡里·山楂小院 隐居乡里·黄栌花开 隐居乡里·桃叶谷 天气预报 地图查询 火车查询 打折机票 住宿预定 站点帮助

呼兰萧红故居介绍(附图)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9日 编辑:远方小驴 访问:17876 评论:9条 发表评论! 纠错!

  应该是5年前了,在省文学院学习期间,知道有去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现辟为萧红纪念馆,萧红故居参观的机会,很是激动。在这之前,知道有去过萧红故居的文友,心里就有一份和年龄不符的羡慕。于是提前找来萧红的著作和可以买到的有关她的资料,一往情深地、虔诚得读。而且反复阅读了她的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想以此拉近和这位有着明丽色泽的文学家的距离。同为女性,又是自己顶礼膜拜得女性作家,希望在萧红的故居,找到她当年的影子,得到一份灵感、启迪和创作激情。寻找鲁迅珍爱的有一定文学才情,一代文学家儿时的影子。

  文学班一群酷爱文学的业余作者,30多人浩浩荡荡的,跟随着省文学院院长诗人李琦,放声欢呼呼兰河的出现,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来到位于哈尔滨呼兰县(现为呼兰区)的呼兰河畔,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萧红故居。

  故居于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原占地面积 7125平方米,房舍30 间。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我们看到的是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三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院内五间正房,东两间陈列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 2米高萧红塑像,后花园两侧有碾坊一座。

  1986年对原貌已毁的故居进行修复。5间正房及近 800平方米院落。同年端午节(萧红诞辰75周年)对外开放。1991年修复后花园,1993年举办“萧红文化节”前又修复了 700多平方米的前庭院。现已修复面积3550平方米,几近原面积的一半,是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的重要基地。

  萧红故居庭院深深,站在她居室后花园的瞬间,一个长久盘踞在我心中的问题,见景生情地迸发出来:如果萧红不是英才早逝,以她少女时流露出的才气而论,她不会是只留下几本著作的作家,一定是可以与文学大师们媲美百花园中的玫瑰。可以承载多少她对家乡无尽地眷恋啊。

  这位崇拜已久的文学家,如果活到今年夏天的端午节,该是94岁高龄了。从院落中汉白玉肖像上推断,她一定是个白发苍苍、脸色清癯的老人。人的命运不同,31岁芳龄,便因肺病在香港九龙香消玉碎,与人世永别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同一只掠过长空的孤雁,留下几声凄楚的长鸣。

  萧红原名张乃莹,1932年发表处女作《王阿嫂之死》时,使用了“悄吟”的笔名。从这个笔名,我们不难看出她的文学初始,充满了女性的腼腆和羞涩,犹如一株呼兰河畔的含羞草,仰望着陌生的文学世界。

  不知为什么,当我徘徊在她故宅中时,突然联想起在冷寂和忧伤中死去的林黛玉,也是肺病。两个才女,两颗孤魂,命运何其相似?“冷月葬诗魂”是林黛玉的生命写照,而萧红却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乱世中遭受了病魔缠身的痛苦之后,在孤独中与茫茫人世告别人世。临终时,守候在她身边的只有她的友人骆宾基。林黛玉是小说中的人物,而萧红却是个鲜活的生灵,我感觉萧红一生,比大观园中的林黛玉活得更为凄凉悲楚。她撒手人寰远行天国,给文苑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咏叹!

  病魔附身的弱女子萧红,强忍哮喘带来的呼吸困难,在病榻上,写完最后一部小说《小城三月》。其中的故事人物,都与生她养她的这片北国小镇,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可以视为她告别人世前,遥望北国家园最后一瞥深情的眸光,寄往故乡的最后一封情简。

  在这里我看到了萧红和萧军的著作,墙壁上悬挂着当年萧红与萧军年轻时,在冰雪之城哈尔滨和海滨之城青岛的生活照片和画像。年代已久,有的照片已然变了颜色,难以准确捕捉到萧红的神韵了,但耸立于庭院花坛中的萧红汉白玉石雕像,可以弥补这种不足。雕像中的她,身着古式旗袍,颈上围着一条围巾,手上拿着一本书,神态安闲地坐在一块长石之上。

  面对这尊石雕, 我默默的沉思,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文坛硬汉,与柔情致至的少女结合,应该是天下完美无缺的,不知为何,这种结合犹如天上的流星划过夜幕,他和她在分分合合中度过了短短6年时间就匆匆分开了。我的心情暗淡,也许是天下的文人,都是性情中人,文学彼此相吸的力量,小于性格上彼此相斥之力的缘故吧?

  30年代能有这样的院落应该是呼兰河畔的豪门之一了。铺着炕习的炕上摆放一张木制的小炕桌,旁边有她用过的文房四宝,以及梳子、镜子。这就是小萧红文学启蒙的场地了。在这张桌子上,一定有小萧红画她心中的太阳的笔迹。在这座住宅里,有她拄着下巴,出神地望着爷爷听故事,然后把故事用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的情景。橘黄色的阳光透过老式的木棱格子窗,一缕一缕照射在小萧红的脸上,探究的心理和稚嫩的目光,都是她后来创作的源泉吧。

  10岁丧母,历尽逃婚坎坷的萧红,这一缕温弱的阳光,也不会完全趋散她童年时期包围着她的冷气流吧。

  在萧红早期的散文里,有很多是描写她深深留恋在心底的呼兰河和自己的故居。一条浪花翻腾的呼兰河,大河旁的一个院落,一片菜园,一只酱缸,酱缸上的一顶旧草帽,和这个院落里的主人——爷爷。

  我一直把她笔下的呼兰河想象的波澜壮阔,一泻千里,喧闹着歌唱着。把院落想象的很大,很美。一片绿油油的菜园,支着整齐的黄瓜架,顶花的瓜扭,不好意思地躲藏在叶下,半露着脸,观望着它可以看到的世界——一个宽敞的菜园。紫色的茄子,碧绿的辣椒,一嘟噜一嘟噜的豆角,露珠欲滴的菜叶上,几只彩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活泼的小萧红在那里玩耍、嬉笑,还有当教育局局长的爷爷的故事,伴在她身边。多么快乐的童年世界啊。

  是儿时的眼睛,看儿时的世界吧,在萧红的笔下,那片菜园很大。我想象,最起码有足球场那么大。可到了萧红故居,映入眼帘的菜园,也就是,哦,不足篮球场那么大?经过一冬严寒4月的土地赤露着,没有一草一木的点缀。呼兰河没有那么宽阔,水势微弱,色泽暗淡。特别是在黄昏斜阳中告别呼兰河时,我听到它的每一束浪花,都像是在无声地低泣。

  遥望萧红中学,我默默地祈祝春暖花开时节,绿荫铺地,鲜花朵朵,姹紫嫣红。

  是人的想象比现实美,还是大自然的驳凿,让心里落差如此之大。我的心似已坠入高山的谷底,变得沉郁。这也是我为什么至今才写出这篇文字的原因。

  呼兰河之行沉淀到现在,经历了许多事,留给我一个习惯,坦坦荡荡面对现实,对即将发生的事不揣在心里,不做美妙的憧憬。展现在面前的事物很美好,是大自然的馈赠,心情赫然开朗,带来一份阳光般的好心情。和预料的有所背离,也不会带来太大的打击和伤感,不会让自己经历长时间的恢复期,回避那些让心情阴霾的伏笔。
  (作者 宁可威  )

景点信息

  地址:位于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
  门票:8元/人
  交通:可从哈尔滨火车站对面的车站乘开往呼兰的长途汽车。
  住宿:哈尔滨的旅馆服务业非常发达,有数十个涉外酒店,上百个星级宾馆,各色中小旅馆、招待所不计其数,可满足中外游客各种需要。
  市内的星级宾馆均设施齐全,豪华舒适,当然房价不菲。所以,对于大多数自助旅游者或背包族来说,某些服务良好、环境优雅的中小旅馆、招待所,房价低廉,方便实惠,应是更好的选择。

萧红故居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

  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11年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9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萧红故居原面积为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家自己使用,大门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她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

  萧红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萧红 (1911-1942)女,原名张乃莹,呼兰县人,1921年秋入呼兰县城关小学读书,1928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曾参加11月9日,哈尔滨各校学生举行的反对日本在我国东北修筑五路的斗争,1930年秋,她初中毕业,为了求学在表兄带领下去北平,进入北平女师大附中高中部学习,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和经济封锁,于1931年1月返回呼兰。之后毅然逃出家门,到了哈尔滨。1932年8月,大水淹了哈尔滨,在这天灾人祸之时身陷困境的萧红,给《国际协报》副刊写信求援,在裴馨园及萧军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困境,不久与萧军一起生活,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在萧军的影响下,开始了创作生涯。1932年底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33年10月,与萧军合著的散文小说集《跋涉》,在中共地下党员舒群等人的资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1934年初夏,她与萧军离开哈尔滨去青岛,和舒群住在一座背山面海的小楼里,其间,她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10月底她与萧军去上海,结识了鲁迅先生。在鲁迅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她创作发表了许多小说,诗歌和散文。出版了《生死场》,小说,散文集《桥》。尤其是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出版,倾注了鲁迅先生的许多心血。1936年7月,她去日本,其间写了《海外的悲悼》寄托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1937年1月回国后,又陆续写了许多怀念鲁迅的文章,9月,去武汉,1938年1月,应李公朴先生之邀,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2月下旬,她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亲切会见了她们,这年夏天她决定和共同生活6年的萧军分手,后来,萧军离开西安,与王德芬女士结婚去了延安,她则与端木蕻良回武汉举行了婚礼,后辗转到了四川重庆,1940年春去香港,这期间她完成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呼兰河传》的写作,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战领九龙,她这时正在病中,曾多次与端木蕻良商量如何冲出火线逃回大陆,终因重病缠身,末能如愿,1942年1月22日上午10时病逝于香港。全国解放后,将安放于浅水湾的萧红骨灰移至广州市银河公墓,为纪念这位女作家,在她的家乡呼兰河畔,修建了“萧红故居纪念馆”。

景点图片
 





萧红故居展出的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


 


萧红故居前院




萧红故居




庭院花坛中的萧红汉白玉石雕像




鲁迅生病时,萧红为其熬药的塑像




萧红的照片




萧红故居大门入口处

 


萧红故居展出的字画




菜园,也是萧红在她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10年10月22日

远方网声明

远方网所有攻略欢迎各类媒体转载,以实现在有限的人力下为无限驴友服务的目的,但在转载时一定注意:1、为了维护攻略的完整性请耐心下载图片并重新从本地上传,因为本站不支持图片外链。2、出于对攻略劳动者的尊重,请在文末保留来源和链接,这样在你无法及时更新内容时也可以方便驴友查看远方网不断修订后的攻略。远方网长期致力于为自助游爱好者免费提供准确可靠的自助游攻略资讯,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和远方网共同享有,需要进行批量内容合作的媒体或者可以提供攻略素材的作者欢迎联系本站edit@likefar.com QQ:506169810,注明:攻略合作。

所有评论(9)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码: